【沪派江南】“三师联创”规划设计方案 | 点染葛隆——古岸新生的江南画卷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上海嘉定

0390d495ea57405d9813924194c68fd7.png

在嘉定西北的冈身之上,江水与海潮相拥,孕育出这片土地的原始轮廓。六千年前,这里还在古海之滨,随泥沙与贝壳砂的堆积,冈身拔地而起,成为抵御风浪的天然屏障。先民逐水而居,依水成事,在塘浦纵横、泾浜交错的水网间垦田筑家。葛隆单元,正是这片冈身之上的一颗明珠——盐铁塘在此曲折蜿蜒,古桥古树与老街相依相伴,五百余年的市井烟火与江南风物交织成独有的韵味。

嘉定区葛隆试点单元集结“三师联创团队”,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联合上海上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团队、SWA景观设计公司和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团队组成。今天,在“古岸新生”的愿景下,葛隆将重塑蓝绿肌理,激活文化场景,让传统与现代在水岸之间续写新章。

c11a2cf11882495883ac5a520d9bbdf3.png

5f6d4c56bb504cd6bfc35466987404b4.png

b414858b58e34b58b392b2e174c33122.png

e276bf4f760540b0a55419ef43f39f65.png

外冈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共生的故事。塘浦与泾浜构成了最早的水系骨架,古人“深浦广塘”的治水智慧,使低地与高田都能灌溉,农业与水运相辅相成。盐铁塘上行舟,暮泊晓发,此处渐成商旅輻辏之地,集市与手艺由此兴盛。

b93279244786443890971b5e8e99c95e.png

d5d0c7e1a93e4c3fbc1447f5d70abf81.png

新中国成立以来,葛隆的水利建设实现了规模化——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干支河流直达长江。但同时,泾浜网络减少,末梢水道与塘浦被填埋,传统“活水周流”的格局受到冲击。今天的我们在追寻江南水乡的古典风貌时,也在寻求恢复古代水系的智慧。通过借鉴古代的水利经验,恢复活水周流,织补水系,以重建外冈的江南水乡特色,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39efb48a3978460c9383e8777d95bf86.png

ce33a161837d4b36bf8481aae12dbbba.png

冈身地貌,是葛隆的自然底色。贝壳砂堤抬升了地势,抵御了海潮侵蚀,也让沿线村落依水而建。塘浦纵横,泾浜如纤网般延展,两岸民居错落分布,构成了江南水乡的基本肌理。古盐铁塘蜿蜒曲折,葛隆以北的太仓段尤其迂回,如同“九曲十八弯”行舟至傍晚,夜宿岸边的葛隆是船家们的共同记忆。

74c2a1d91b624de29e9f740071038754.png

b00dbb4a11de4f8b97f86c97df123565.png

8f074a799d05437a8cebc356f558b198.png

自南宋起,塘浦相交处水运便利、岸边易成集镇,自南宋起先后形成4个古集镇。依托水运发展棉纺、织布、皮雕、面塑等手工艺。古桥、古银杏、古宅承载着村落记忆;药师殿与钱氏宗祠等文保建筑,诉说着宗族与信仰的传承。生活民俗融合了江南的温婉与海派的坚韧——田山歌、嘉定味的本帮菜、节庆庙会,构成了生动的社区日常。汇水成镇,古镇发展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基因。

3a8941c8d4c24113ab121981a5267d75.png

5568cc1294dc4d34890c0528fad28b68.png

今日的葛隆,拥有万亩高标准农田、千亩蜡梅园、无人农场、郊野公园等多元生态与产业基础。各村“一村一品”,马门村的陶艺与艺术家聚落,泉泾村的农科教育,巨门村的田野体验,大陆村的林水康养,共同组成丰富的场景拼图。新旧交融,江南底色风韵犹存,新生面貌破土而出。

11b0ea064eae4d92be20bf84a8bcaa1e.png

efac22ff939d4f0e867c13f52b25234a.png

379f87f009454f0b83bceb97ca6e1e30.png

cee047702c8c46f4953804b91090b4c0.png

6555a8d71a4243238ac5fa934dd84805.png

f9a2afe290d44336a8b2580e27d3ef36.png

如今的葛隆,在古海水脉与人文底蕴之上,焕发出新生风貌——点染葛隆,古岸新生。打造以田林为网的江南乡村诗意图景、以水陆为链的一站式文旅目的地、以村落为贝的上海乡村水乡佳境。

c65bd3cbfd6643aa892f7cb9bf4aa82a.png

冈身古海,泾浜纤网,孕育江南最初的基因;聚水成镇,时光沉淀,滋养一脉人文底蕴;新旧交融间,风韵未改,新意已破土而生。

沪派江南之葛隆计划旨在织补和激活江南底色,织网串链营造江南蓝绿底色的泾浜纤网;凸显和活化沪派本色,构建文化底蕴特色的四岸;创新和亮化葛隆特色,培育葛隆单元的活力六场景。

7acecbac0a65462486930d4690589f90.png

古水岸重现码头街市,续写葛隆老街的新时代故事;新水岸依托无人农场拓展高科技农业研学、电商直播、乡创工坊等新业态;田水岸展示现代农业与休闲农旅,配套田水船游、大地艺术节;林水岸融合发展林下经济与康养度假,建森林康养中心、林下露营地、林间步道,打造林水复合休闲旅游目的地。

依托四大水岸结合空间特色塑造六大场景:烟火老街、曲水深幽、乐享乡居、艺术野趣、乡创研学与未来农场,它们互为补充,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网络,未来也将结合时令节气举办田园节庆、手工艺市集等活动,丰富场景氛围。

e9c376f375324a54b724f1e853098ac3.png

63316d6d5b6e4bb4bb5c29733c5602d8.png


d5b5f3239d2e4829b5d9e60ba4d0a876.png

通过水陆并行的慢行系统,串联各村落与景点,以泾浜水网为骨架,构建步行、骑行与水上交通相结合的慢行系统,并规划三大主题游线,形成“全域可游、场景互联”的网络。


ccf72d5c9e7e434993c286f17e821ae9.png


在这里,多种路线按需选择:“水岸艺术游线”联动水陆,你可以在陆上沿盐铁塘老街骑行至马门村陶艺码头至共享艺术中心,体验艺术创作工坊,配套双程驿站;


dd01491cc03e4953908fdfa9ca70bda1.png

“林田康养游线”联动陆林,你可以选择沿途经过大陆村森林康养中心,沿林下疗愈廊道徒步至百树园,骑行至巨门村步行至田水船游码头,串联康养、研学、亲子场景;

a773d406e83c4bb58bfbb98d8a8e4cd5.png

8d6a8a4a3bf84a269bc04d3738203a11.png

“古岸怀旧游线”串联人文,你可以步行游览葛隆老街(药师殿、钱氏宗祠)至银杏市集休憩,沿步道至码头体验盐铁塘夜景。其中驿站作为节点,融合休憩、文创、展示等功能,形成可达性强、体验丰富的城乡融合路径。

221e05dc34c64527959e61f27299e685.png

古水岸聚焦葛隆村与甘柏村,依托盐铁塘历史河道与文保资源,以“烟火老街”为核心场景,重塑600米岸线空间。通过修复古码头、增设亲水平台、活化一街九巷巷弄系统,重现昔日市井繁华;药师殿河岸结合中医药文化打造药食花园与养生公园,银杏市集围绕百年古树形成文创消费节点,构建集历史文化、中医康养与非遗体验于一体的“嘉定沪派江南北门户”。

345ff997051142038b62a09167e183dc.png

新水岸覆盖泉泾村、施晋村与巨门村,定位“上海农业研学样板”,打造“未来农场”与“乡创研学”场景。依托数字化无人农场、高标准农田与蜡梅园,引入Future农场驿站、新农直播基地与人才公寓,推动科技农业、电商展销与自然教育融合发展,形成“高标准农田+”试验场和农业品牌孵化地。

田水岸对应施晋村、巨门村与马门村,以“乐享乡居”和“艺术野趣”为主题,塑造“嘉定艺创新农居”。通过改造沿水民宿、建设共享艺术中心与美育产学研基地,吸引艺术家驻村创作;结合农田肌理与泾浜纤网,打造大地艺术节、陶艺工坊与田园剧场,形成艺术介入乡村的开放式社区。

8136a74b3900405190d8358f7747ff15.png

d1ba0f98fdb24deaafa5429c7fa0f942.png

林水岸以大陆村为核心,构建“曲水深幽”场景,打造“上海郊野秘境度假目的地”。依托百树园、月亮湾庄园与曲水林涧,设置森林康养中心、乡野民宿与多层次林下体验系统,发展生态漫游、水上休闲与健康疗愈功能,形成林水相融、静谧深幽的天然休憩场域。

全年推出田园节庆、手工艺市集、农事体验与水岸运动,使葛隆成为“可游、可学、可居、可创”的生活之地。

23feeab544244b408d7bae2943305b82.png

当前,从整个单元全域均衡发展的角度进行建设时序安排,将最能体现曲水泾浜、纤网意向的马门村片区划定为首发项目启动区。马门首发区域位于嘉定外冈葛隆单元的西南角,范围为1.98平方公里,以瞿门河、练祁河、顾浦、吴塘作为四至边界,项目中心为马门村,北侧部分为巨门村。

3c094073e80e4cee8f83386947c9c603.png

结合林、田、水、村进行全域设计。将以沪派江南引领,以全域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抓手复合打造乐享乡居与艺术田野两大场景,强化“百亩自然林,千亩蜡梅园、四里秀田路和三里水岸游”的独特“水岸艺术村”的空间意向特征。

乘一叶乌篷船掠过泾浜浅滩,指尖轻触带着凉意的水波,岸边芦苇在风中轻摇;登岸后踩着林下落叶前行。偶尔驻足亲水石阶,看孩童在浅水区追戏游鱼,或在林下空地支起长桌,听‘老大人’讲当年在盐铁塘放网捕鱼、在银杏树下晒谷的旧事。镜头里既有乌篷船划过田水的涟漪,也有林下亲子嬉戏的剪影,每帧画面都藏着葛隆‘水绕林生、人在景中’的韵味。

762ff2f962d443a5b666098a293c09bf.png

350210ec58a74a599bd1fb29685cd240.png

37d111c1e24c43988a40cbb79efc5066.png

4aa6575c8c2e4966bb306cb8be2b431e.png

994136cf93384f98b9a5fc36558db3cd.png

09527d37317f422da9646ef486b4b716.png

通过打造林湿复合生境空间,艺术赋能农田与田间道路,整体提升马门河两岸的风貌以及各类功能产业项目的升级,未来首发区将是一幅能展现田野艺术和乐享乡居的沪派江南画卷,在田野上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在乡村里孕育着人们的艺术梦想。

8ae252bb88714e85b45556092aa22112.png

9f6a50dd87274ac79b9d6add834bc692.png

“三师联创” 团队以 “记忆唤醒” 为核心,发起 “悠悠盐铁,葛隆怀古” 行纪活动,将无形的村落记忆与有形的空间肌理相连,推动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活动特别邀请村中十位年逾古稀的 “老大人” 作为 “记忆向导”,围绕 “盐铁塘故道” 与 “葛隆老街” 两大地理记忆点,引领葛隆村幼儿园的小朋友、访客及村民开启沉浸式漫步 —— 沿老街青石板路徐行,望老盐铁塘水波流转,听长者细数昔日 “船来舟往、车水马龙” 的繁盛景象,在村间烟火中感受古今风貌的交融共生。

中秋佳节之际,团队更以镜头为笔,为村民免费拍摄纪念照,将淳朴笑颜与乡风野趣、田园景致一同剪辑成影像,既为村民送上饱含温情的节日礼物,更定格下人与家园的深厚羁绊。在与 “老大人” 的深度对话中,团队进一步梳理出人文建筑与空间的关联、村庄历史变迁的脉络,更提炼出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非物质文化与情感因素,正成为设计与传承相融的核心养分。

58deb102d3aa4985961d490379730b2d.png

255cdc0155504e2f8f0823e32de46585.png

ef523022d3b64211984b5ace788a9af6.png

依托“三师联创”的跨领域优势,团队以马门村为载体,搭建产学乡创平台,让乡村实践成为文化传播的鲜活样本。联合高校开展调研与专题设计课,有学生深入挖掘马门村“自下而上”的发展脉络,将村落变迁、空间演化与治理实践转化为深度研究课题。该课题更登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交流舞台,通过学术探讨让这一乡村振兴的独特案例走出葛隆、走向更广域的行业视野。这种“实践沉淀—课题提炼—学术传播”的联动模式,既为高校提供了扎根大地的研究素材,更让马门村的乡创经验成为可借鉴、可推广的沪派江南振兴范式。

c5c3ec1663334dd6a502e411a5ab298f.png

db46f9c28dcc4c66a30de682a5a96fd8.png

葛隆的故事,是一部水与人的共生史。未来的“古岸新生”,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生活方式的焕新。古岸新生,将江南的诗意与都市的活力交织成画,让居民与游客都能在水岸之间,触摸历史、感受当下、拥抱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