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发布时间:2025-10-16 浏览次数: 次 信息来源:上海嘉定
在上海北郊嘉定,土地高阜,湖荡甚少。这里水系曲折蜿蜒,湾塘调蓄,泾浜绕村,代表了沪派江南“六域”中的“曲水泾浜”地貌、“十二意象”中的“星络”意象。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星络村池”,呈现出水包村、田包村、林包村、双水村、湾塘村、多岛村等多姿多彩的水村景观。村民们围绕泾浜末端的湾塘环水而居,绿意盎然,一派宁静悠远的水乡村居风光。村宅外大田中白鹭翩跹,它们或低飞掠过稻田,或悠然栖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嘉定徐行伏虎风貌单元是沪派江南 15 个风貌试点单元之一,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法国TER(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三师联创团队”。基于历史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与空间数据分析,三师团队系统梳理、挖掘沪派江南伏虎风貌单元“曲水泾浜、星络村池”的空间格局特征,结合生态治理、非遗传承、现代农业,重组资源、转化动力,推动近郊乡村的发展与振兴。
嘉定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冈身古海岸线如凝固的时光之链横贯东西,将这片土地划分为截然不同的水乡肌理。冈身以西地带因古盐铁塘蜿蜒锁水,形成了"纤网纵横"的纤网意象;而冈身以东的近海高乡因地势高亢、水流滞缓,则孕育出"曲水湾塘"的星络意象。冈身垦拓、平曲各异,这两种意象如同江南水乡的两面镜鉴,既承载着千年的治水智慧,亦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其中,冈身以东的徐行伏虎一带,因冈身阻隔导致东流水系受阻,形成了放射状的泾浜网络。“湾塘水连连,曲曲绕村田;淞北风光好,佳境在心田。”这里的村庄多两面或三面环水,有些被泾浜从中穿过,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四,形成千姿百态的“村池”景观,明清民居临水而建,底层架空形成"枕河人家"的立体画卷。清末《嘉定县续志》载:"伏虎市,泾浜环匝,舟楫可达淞北诸镇",至今仍能在村中看到清代石板纤道与民国时期驳岸的遗存。
从冈身东西的地理分野到水乡肌理的意象差异,折射出嘉定先民"因势利导、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纤网与星络不仅是地理形态的差异,更是文化基因的双重奏鸣:前者以线性水道串联起商贸网络,后者以放射水系构建起自洽生态。在当代乡村振兴实践中,既延续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空间智慧,又通过河岸风貌提升、林湿复合提升等现代手段赋予古老水乡新的生命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是沪派江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
1)水
古河。伏虎单元内水系平曲有致,舒缓有度,几条历史悠久的大河从中穿过。其中,娄塘河自东向西串联了嘉定区的伏虎村、娄东村、娄塘古镇、葛隆村,历史文化资源非常集中,是嘉定区内一条重要的区域历史古河。与历史地图比对,伏虎单元内至今有8条古河依然保持着历史上的走向,沿用至今。例如蝶泾、八字塘、大理港等,在聚落田野间自然流淌。
这里的水网呈现明显的空间序列:外围塘浦构成大的水系,河汊泖港在其中构成曲折有致的水网。因而,泾浜圩田的肌理就显得较为破碎、分散,这样反而凸显出塘泾绕田、水曲泾弯的特点。
湾塘。在曲水泾浜的整体地貌中,泾浜的尽端便是湾塘,这里也是湿地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湾塘不仅是农田的净化器,也是村池的庇护所。这里是村民们生活的港湾,人们在这里垂钓、洗衣,塘边的竹林下、古宅边、石阶旁,构成了一副副天然的水乡“秘境”画卷。
2)田
伏虎单元的水田面积占比22.1%,水浇地占比10.2%,季节水总面积755公顷,占比42.5%。这里的农田有“高乡低水”的特点,适合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虾稻、蟹稻等多种种养方式多有采用,以提高农田的复合生产效率。由于伏虎单元湾塘绕田的特点,这里的农田斑块虽然不一定规模广大,但与曲水湾塘相互搭配,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景观,展现了不同的田园风味。
3)林
从规模上来说,伏虎单元的林地面积155公顷,占比8.8%。这里的林地呈“沿廊嵌田”的特点,与农田类似,林也与古河、泾浜交织在一起。出现了“林水复合”、“林塘相生”、“生态林岛”等多种组合方式,蓝绿空间组合的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
4)村
伏虎单元水田相依,顺应河道、湖塘,田间散布的村庄聚落,似星辰点缀其间,营造出“村池似镜星辉映,曲水如绸绕郭村”的诗意江南乡村生活场景。
通过调研发现,单元内的村宅多呈团状簇居,村落与泾浜形成“村包水、水包村”的肌理格局。单个聚落的面积约为30-40亩,最大不超过60亩,聚落之间的间距约200—400米。传统村宅多以两层为主,滨水局部穿插一层,与水系浑然天成。以曲水为基底的一个个形态各异、小而美的村池,共同构成了伏虎单元“湾塘绕田、千面村池”的独特景观,整体肌理连片的规模达8平方公里左右。
5)产
徐行草编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编结手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行是草编之乡,种植黄草、编制黄草,是当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旧时家家户户都编织黄草、补贴家用,今天还有不少老人在家编织黄草,非遗的传承生生不息。
这里的村落多为传统的农业村,农业基础好,单元内有10处规模化的农业基地,形成了伏虎单元的一大产业特色。例如,由创业人群带领发展出万紫千红生态园(高端柑橘)、爱普香料种植园、八月瓜种植园等新型特色种植、嘉定区特种水产养殖场、苏北人家产业基地等。
1)整体谋划
伏虎单元位于大都市近郊区,兼具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为凸显“曲水泾浜,星络村池”的沪派江南风貌特点,伏虎单元通过“古河塑骨架、林地护星络、产业提亮点、水村美家园”,进行资源重组、动力转化,实现区域联动,为当地人民造福,为大城市近郊区的韧性发展做出示范。
2)功能策划
策划方案从河-湾-塘-田-林等蓝绿空间层次着手,回溯该片区的历史演进过程,提炼空间基因特征。保护历史古河,通过沿古河和沿风貌道路的乡野骑行道建设,串联12处代表性聚落、4处农业基地,以及高标准农田,重组单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非遗资源和产业资源,以“漫游”的形式彰显伏虎历史文化和乡村美景。重点改善古桥古宅周边环境,提升湾塘景观,扶持草编非遗,激发基地动能,发展农事体验,开展自然教育,营造单个聚落40-60亩的美好家园。
3)空间规划
双十水脉。单元未来以娄塘河、新泾、蝶泾构建“双十”空间骨架,联动单元内8条线型至今未变的历史古河,通过乡野骑行道连通整个单元。
三分场景。伏虎沪派江南的场景塑造由南向北推进,根据河-湾-塘-田-林等蓝绿空间特点,由南向北分别塑造“水美林幽”、“大田寻趣”、“丰物星络”三大特色场景。分别突出“林水复合”、“田园风光”和“聚落生活”。以“组团式”推进单元提升行动,共同描绘宁静美好的沪派乡村画卷。
4)特色刻划和实施计划
在嘉定区伏虎单元东南侧,一片0.95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悄然蜕变。作为沪派江南风貌的首发实践区,伏虎单元首发区以“水上花田 星络村池”为核心意向,依托星络型聚落肌理与泾浜绕田的生态基底,协同嘉定新城绿环建设与高标准农田项目,绘制出一幅“水、田、路、林、村”共生融合的江南新画卷。
水岸共治。首发区以河道、与河道联通坑塘、无联通坑塘、村边河塘四类曲水泾浜水体的生态治理为核心,保护水系支流的自然弯曲形态,强化泾浜末梢风貌更新,提出水岸共治应对策略,传承并丰富“星络村池”的多面环水景观。对于曲水泾浜型的广大沪派乡村水生态治理,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性意义。
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级水质净化系统,以系统性、生态化的方式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第一级利用断头浜进行调蓄,汇集并初步沉淀处理农田退水,有效削减泥沙及部分氮磷污染物;第二级通过中间坑塘进行生态过渡,利用塘内水生植物、微生物等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第三级依托宽河道实施深度净化,并结合滨岸带景观设计,打造具有观赏与生态双重功能的湿地空间。整套系统协同作用,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改善水体水质,从而重建人水和谐关系,恢复“可亲可近”的江南水乡风貌与公共亲水记忆。
花田漫游。桥下一棵树,田中水归塘;绿荫花间路,舟行碧波上;水绕几人家,村深有秘境。一条田间环路串联了首发区各个精彩节点,水系林廊与四季花田相互穿插,村庄聚落似星辰点缀其间,营造出“村池似镜星辉映,曲水如绸绕郭村”的诗意江南乡村生活场景。
通过种植兼具观赏性和经济价值的作物品种,如油菜、向日葵、食用菊等,既可美化田间环境,也可为村民带来附加收益。作物多样化种植能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村共赏。新城绿环慢行道和田园漫步环道,共同构成串联起村落烟岚、田畴沃野、林廊叠翠、菜园蔬影,展现了“水包村”、“林包村”、“双水村”、“塘绕村”、“田包村”、“三岛村”等各类水村共融的风貌特色。通过塑造沿线的“小三园”、庭院空间、林下空间,融合生态保育与田园趣味,并通过标识解说、景观营造与活动植入,将散点资源整合为文化体验连续体,实现村落物理空间与历史文化、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呈现。漫步于草木葱茏、水韵悠悠中,共赏碧波荡漾的田园风光,共享万物共生的美好家园。
曲水泾浜•美丽国土、星络村池•美好家园、耕读雅聚•水村佳境。伏虎单元作为高乡曲水的特色风貌区域,具有林水复合、古河集聚、湾塘绕村、多面村池等多层次的丰富乡野景观和优秀文化传统。在未来的沪派江南伏虎试点营造过程中,三师团队将持续挖掘地方资源和人民需求,保护文化根脉与生态本底,依托“五划联动+三师联创”机制,让人民城市理念在乡村大地上开展生动实践,上下结合、共建共治,共同描绘沪派江南的美好蓝图。
供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国TER(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广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文中照片与分析图除特别标注外皆由三师团队拍摄与绘制